第三十六章 2_大明王朝1566
笔趣阁 > 大明王朝1566 > 第三十六章 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六章 2

  赵贞吉一向理学自居,昨晚一番壮举本已博得满朝看好,没想到到了今天早上竟被这个海瑞把自己的皮扒得干干净净!牵连自然不会有了,可名声也被他扫地而尽!他那张脸涨得通红,站在那里已不知如何自处。

  高拱心中大叫痛快,及时面向徐阶:“阁老,下面该如何办,您老该拿主意了。”

  徐阶仍是不温不火地道:“这得请旨。”

  说请旨就请旨。内阁值房离这里也就一箭之遥,少顷,陈洪就将刚才的审案记录送到了嘉靖的手里。

  嘉靖这时眼睛里已经网出了血丝,显然是刚刚服了丹药,盘坐在蒲团上拿着记录看了好久,默然不语。

  陈洪悄声地说道:“主子,内阁那边还在等主子的旨意呢。”

  嘉靖将那张记录朝地上一扔:“魔障!这是派了个魔障跟朕斗法来了!”

  陈洪:“干脆抓到诏狱,由奴才动刑,不愁降不伏他!”

  “就凭你?”嘉靖不屑地乜向了他。

  陈洪低下了头。

  嘉靖:“你不是他的对手,那个赵贞吉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传旨,内阁和三法司都不要审了。要徐阶召集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那些饱读圣人之书的废物,先商量好了,挑个日子,一起审他。要他把骂朕和骂群臣的那些话一个字一个字嚼碎了都吞回去!”

  六朝古都,金陵自古繁华。明太祖朱元璋因部属多江南人,富贵不愿离乡,便定都于此,称为南京。成祖朱棣夺了侄子的帝位,迁都北京,称为京师。种种顾忌,种种需要,南京设为留都,仍沿旧称,仍设六部九卿衙门,品级等同于京师的六部九卿,分职监管黄河以南各省府州县,如此一来,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在一统之大明便削弱了一半的权限,而中央朝廷凡有大政方略亦发送南京六部九卿,名为合议,实为牵制。更有一项重要职责,便是由南京各部衙将南方富庶之地漕银漕粮源源不断输送京师,供给中央朝廷。因此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之封疆大吏有两个职位至关重要,一是胡宗宪曾经担任的浙直总督,一是赵贞吉曾经担任的南直隶巡抚。现在,南直隶巡抚一职由内阁保举裕王力荐让谭纶当上了。

  阳春三月,繁星满天,秦淮河灯影桨声流光欸乃,最是迷人耳目之时,官道上却出现了大煞风景押解囚车的车骑马队。

  骑在最前面马上的是风尘仆仆的王用汲,护在两侧的是南直隶巡抚衙门派的兵队,押在中间的是两驾囚车。

  辕门在望,王用汲远远地望见一片灯笼光下,谭纶被亲兵护卫着已经站在巡抚衙门外等候他了。

  王用汲一纵缰绳,整个马队的蹄声加急了,囚车的车轮也辗快了。

  谭纶向辕门快步迎了过来。

  王用汲翻身下了马,一扔缰绳,向谭纶走去。

  整个马队的将官和士兵都翻身下了马,齐刷刷单腿跪在了辕门外跸道两旁。

  王用汲深揖,谭纶拉住了他,目光望向囚车:“两个贪官都押来了。”

  王用汲:“也只能抓这两个人了。其他的眼下还动不了。”

  谭纶望向押囚车的队官:“先关到臬司衙门大牢去!”

  “是!”那队官大声应答,站起来指挥士兵,“押走!”

  “里面去谈。”谭纶拉着王用汲进了签押房,进门便吩咐书办,“出去把门关上,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要来烦我。”

  那书办答应着走出去,关上了门。

  “坐。”谭纶伸了下手先坐下了。

  王用汲喝了口茶:“都查清了,完全是官逼民反!”接着将茶碗往茶几上重重一搁,“开化的煤矿一月前就开始漏气,矿民便知道要着火,不愿下矿,矿主买通了矿业司的太监,矿业司命开化知县派兵丁押着矿工下矿挖煤。嘴里衔着灯,不到一个时辰火气便爆了,整个煤道里一片火海,四百多矿民一个人也没能出来。德兴的铜矿已经挖了四年,矿主一直不愿运木料加固矿顶,整个矿塌了,三百多矿民逃出来的只有十几个。两个矿死了这么多人,矿主居然天良丧尽,连一点安抚孤儿寡母的钱也不肯出,苦主告到县衙,开化和德兴这两个贪官反把苦主抓了一百多人关在牢里。好些人又告到了州府,州府又抓了一百多人,这才引起了暴乱。原因只有一个,以宫里的矿业司为首,开化和德兴从县衙到州衙府衙每年都在矿里拿分润银子,才酿此大祸,百姓怎能不反!现在暴乱的人抓了好几百,贪官却只能抓来两个知县。子理兄,朝廷有明谕,这件事叫我直接和你会同处治。从这两个人开始,地方官由我会同南京都察院方面严审严查,然后上报朝廷,查出一个就抓一个。宫里矿业司的太监可得你密奏皇上严参!”

  谭纶只是听着,好久也没有接他一言。

  王用汲紧望着他:“又有谁打招呼了?难不成这么大的案子还要不了了之?”

  “这个案子已经不算什么事了。”谭纶轻叹了一声,目光望向了窗外,“你也不能在南京待了,明天就得立刻回京师。”

  王用汲站了起来:“两个矿死那么多人,又引起了这么大的暴乱,案子才开始查,就叫我立刻去北京?”

  谭纶这才望向他:“北京那边出了更大的事,而且牵涉到你。内阁和北京都察院来了文,你必须立刻返京。”

  王用汲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个念头:“刚峰出事了!”

  “是。”谭纶黯然答了一声,“海刚峰被抓了,关在诏狱。”

  “他上疏了!”王用汲惊问。

  谭纶望着他:“是。奏疏的抄件内阁已经急递给我,触目惊心哪!”

  王用汲:“能否给我一看。”

  谭纶:“不能给你看,你最好一个字不看,一个字都不知道才好。回到北京你也千万不要说事先知道他上奏疏的事。”

  王用汲脑子轰的一声懵在那里,良久才喃喃说道:“难怪他极力怂恿我向都察院讨了这个差使离开北京。我早就应该想到,他这是不愿意牵连我……太夫人呢?嫂夫人还正怀着身孕。她们怎么办?”

  “你不要管了,你也管不了了。”谭纶慢慢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院子,“说到底是我误了他。嘉靖四十年要不是我力荐他出任淳安知县,他现在已在老家采菊东篱了……也不会惹来这场杀身之祸。”说着转过了身子:“太夫人嫂夫人已被李太医送到南京了。天大的干系,我也会照看她们。你必须回京师,一是把自己说清楚,二是这边牵涉到宫里矿业司的事先一个字也不要说。这个时候再牵涉到宫里,陈洪更会怂恿皇上杀人。”

  王用汲:“给我安排马,我现在就走!”

  虽然有李时珍陪着,海母和海妻走进这座大院依然惊疑、好奇,而且感到有些亲切。

  好大的前院大坪!

  一匹匹被浸湿的白棉布被展开了铺在一块块三尺宽一丈长的大石上,好粗的圆木柱子压在白棉布的一端,柱子的两头各站着一个踹工,手抓着上面的木架,两双赤脚同时踹动圆木向前滚去,浸湿的棉布被圆木一碾立刻平整了。

  “这是干什么?”海母立刻好奇地问道。

  陪他们进来的一个管事:“回太夫人,这叫踹布,棉布经过这么一踹便紧密平实了,然后再染色。”

  海母海妻顺着他的手望向了别处,又看见了院子那边依序凿着好几个一色的整块青石砌成的大染槽,染槽旁还一溜摆着有好些个大染缸。更宽的院坪那边高矗着一排数丈高的搭染布的架子,好些染工在蓄着蓝靛青靛的染池染缸里染布,好些染工接着用一根根偌长的竹竿又将一匹匹染出的布挑抛向高高的染架!

  “先都停了!”陪着李时珍、海母、海妻进来的那个管事大声嚷道,“小心些,让贵客过去!”

  染工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望着一行站在院门口的四人。

  “雨青。”那管事又望向搀着海妻一同进来的一个婢女,“搀好了海夫人。”说到这里自己满脸堆笑地搀住了海母:“李先生、太夫人、夫人里边请吧。”

  那个叫雨青的婢女本长得一脸的天真喜兴,这时更显着高兴,“啊啊”地比画笑着,搀住海妻便要往里走。

  这个叫雨青的婢女竟是个哑女,本是芸娘的贴身丫头,接到谭纶的信立刻把她派回了南京,伺候海母海妻,用意很简单,她不会说话也不会识字,便不会走露任何消息。也就是从船上被车接着同了一段路,海妻显然已经十分喜欢这个哑女,这时她的肚子已经有些显形了,被那雨青搀着,另一只手仍撑着腰,便要往里走。

  海母却不肯举步,望向李时珍:“李太医,你还没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

  见海母没有动步,海妻又停下了,也站在那里望向李时珍。

  李时珍笑道:“我的一个朋友家,也是刚峰的朋友,前院是染布踹布的工场,后院还有织布的织坊,再后面便是你们住的地方。挑这个地方让太夫人嫂夫人住,为的就是不让你们寂寞,每天可以到前院来看看他们织布染布,顺便也请太夫人嫂夫人把海南织布的一些窍门指点指点他们。一就两便,你们也住着安心。”

  海母有了笑容,海妻也露出了微笑,婆媳对望了一眼。

  海母举步了,那管事立刻侧身引着他们向里面走去。

  海母:“多承李太医想得这般周全。每天能帮人家织些布也不白住人家的屋子。李太医刚才说这家人也是汝贤的朋友,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李时珍紧跟在她身侧:“一说太夫人就知道了。这个人就是刚峰兄任淳安知县时那个杭州知府。”

  海母想起了:“高知府?后来被抓到京里又被罢了官的那个翰林?”

  李时珍:“正是此人。”

  海母:“这个人汝贤倒是常常称道他,说他有才。难为他,做起生意来了。”

  李时珍:“士农工商,总得要干一行吧。这个人做官不俗,经商也还公道。太夫人嫂夫人放心在这里住着就是。”

  海母:“既然李太医和汝贤都看好他,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只是不要给人家的家眷添麻烦才好。”

  说话间已经穿过前院,便看见两边都是高大的织坊,只听见里面传来轰鸣的织机声。

  那管事见海母又有想进去看的意思,连忙说:“太夫人夫人先去安顿下来,回头小的陪你们来看。”

  说着一行又穿过了后院,走进了一道回廊,转了个弯,便觉得豁然开朗,海母又停了步,海妻也跟着停了。只见这里楼台亭榭,曲水回廊,竟是一座庭院。

  海母望着这一片在画里都没见过的地方又不愿往前走了:“这就是安排我们住的地方?”

  那管事笑着:“就是这里。”海母的脸沉下了:“这么贵气,可不是我们住的地方。”

  李时珍又要解释了:“江南的庭院都是这样。这里不同的就是前院染织,后院住人。我来南京就常住这里,我愿意住的地方,太夫人尽管住就是。”

  那管事接言了,满脸堆笑:“我们家老爷和夫人听说太夫人夫人来高兴得不行,特地吩咐了一定请太夫人和夫人住这里。你老要是不住,小的们可得要受责了。”

  海母又和媳妇对望了一眼。

  那管事:“我家老爷和夫人正从淞江往南京赶呢,今晚就能到。太夫人真不愿住这里,见了他们后可以商量再搬。”

  海母又望向了李时珍:“今天四月十四了,汝贤说他五月初就能到南京。李太医这一个月内不会走吧?”

  李时珍连忙答道:“不走。我等刚峰兄到南京后再走。”

  海母骨子里其实也是豁达的人,便对媳妇说道:“既然李太医也住这里,打搅人家也不过一个月,我们就住这里等你丈夫来再搬吧?”

  海妻:“但听婆母的。”

  “这就是了。”管事高兴地附和着,“过桥了,来,我搀着你老走。”

  管事搀着海母,雨青搀着海妻,四人往前几步登上了水池上的一座小石桥。

  李时珍望着一老一孕慢慢登上石桥的背影,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黯然地抬头望向了北面的天空。

  五十岁的儿子,在海母的记忆中,从来就没有对母亲说过一句谎话。可这一次儿子对母亲的承诺将成为永远不能相见的等待。转眼到了五月初五,朝廷的清流理学之臣已经聚集在都察院大堂,奉命在这一天驳斥海瑞在奏疏里攻击皇上的言辞,然后论罪。

  都察院大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摆设过。没有大案,没有椅子,两侧只在地上摆满了一排排的坐垫,就连北墙平时摆大案的地方也只在地上摆了四个坐垫。

  徐阶领着李春芳、高拱、赵贞吉率先进了大堂,在北墙上首的四个坐垫上坐下了。

  都察院的御史,通政使司的给事中,翰林院国子监的文学之臣排成两行鱼贯步入大堂,分别在大堂两侧的坐垫上找到了自己的位子,都坐了下来。

  左侧第一排的第一位就是那个曾经率领群臣上疏遭受过毒打的国子监司业李清源。

  左侧第一排的末座上竟是昨夜赶到京师满脸风尘的王用汲。

  陈洪带着一群太监也来了,却没有进入大堂,而是在大堂门口两个太监摆下的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

  定在辰时正驳审海瑞,辰时正显然到了。王用汲的目光望向了大门外。

  两侧的官员们却把目光都望向了坐在北墙正中的内阁四员。

  李春芳、高拱、赵贞吉都望向了坐在中间坐垫上的徐阶。

  徐阶望了一眼大门外的太阳,望向了坐在大门口石墩上的陈洪:“陈公公。”

  陈洪依然定定地坐在那里:“阁老。”

  徐阶:“辰时正了,是否应该催催,那个海瑞该押来了。”

  陈洪:“不急。海瑞什么时候押来还得候旨。”

  又改成候旨了,众目相觑,只好等着。

  陈洪的目光也望向了渐渐升高的太阳。

  狱中不知日夜,只有通道石墙上的灯在泛着黄光。

  大牢通道墙上油灯弱弱的光反照进海瑞的那间牢房,隐约可见四面石墙半地稻草,依稀可见镣铐锁着的海瑞的身影箕坐在那里。

  海瑞在前一天便被告知,今日辰时要去都察院大堂接受驳审,这时已然早起,闭目在这里等候押解。

  长期在黑暗中的人对光的反应都十分敏感,海瑞这时虽闭着眼却很快感觉到有一片光亮渐渐强了起来,接着听到好几个人的轻步声向这边走来。

  “就是这里。”海瑞听到牢门口锦衣卫狱卒在悄声说话。

  “怎么床和桌子凳子都没有?”另一个声音一听就知道是太监。

  海瑞依然闭着眼。

  “先搬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来,我走后再安张床。”又是那太监的声音,“开门吧。”

  接着便是牢门打开的声音,一个脚步声进来了。

  海瑞依然没有睁眼,但已能感觉到那个人站在自己面前。

  很快,便听见有人搬着桌子和凳子进来的声音。

  他面前那个太监的声音:“放在这里,你们都到外面看着。”

  有两个人答道:“是。”那两个人的脚步声出了牢门渐渐远了。

  “我姓石,是新任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有话问海主事。”那人就是司礼监排在黄锦后面的那个石姓秉笔太监,现在升了首席,说这句话时,声音十分公事。

  海瑞这才睁开了眼,搬进来的桌子上灯笼光十分明亮,他看见了面前一件鲜红的袍子一双乌黑的靴子,慢慢抬起头,才看见了那是一张中年太监的脸。

  那石姓秉笔太监也紧紧地望着海瑞:“我是奉旨来问话的,皇上说了,你可以坐着回话,也可以站起来回话,要不要我帮你站起?”

  “公公请坐就是。皇上既有特旨,我就坐在地上回话吧。”海瑞依然箕坐在地上。

  那石姓秉笔太监只望了一眼方桌边那把圈椅,却并没有去坐,依然站在原地,望着海瑞:“你是个清官。”

  海瑞不禁又望向了他。

  那石姓秉笔太监:“这是皇上的原话。”

  再心静似水,海瑞此时心中也不禁涌过一丝感动。

  那石姓秉笔太监:“皇上说,你想做比干,他却不是纣王。”

  海瑞想了想,回话了:“大明朝不是商朝,没有比干,也没有纣王。”

  那石姓秉笔太监:“你这句话回得好,我会如实回旨。我来有两番意思要告诉你。第一番意思是皇上的意思,你听清楚了。”

  海瑞:“请说。”

  那石姓秉笔太监:“你就要在都察院大堂受审。审你的是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国子监那些御史翰林和给事中。你的奏疏也都早发给他们了,他们要将你说的那些不通的话一句句驳了。皇上叫我问你,面对他们的驳斥,你有没有话回?”

  海瑞:“该回的便回。”

  “哪些该回,哪些不该回!”那石姓秉笔太监突然生气了,忍不住在地面上跺了一脚,接着在他面前来回疾走起来!

  海瑞乜了他一眼,见他一副又气又急的样子,便不回话了,又闭上了眼睛。

  “要找死,通惠河跳下去就是。买根麻绳也不过两文钱。”那石姓秉笔太监依然来回地在他面前走着,“偏要搅得天下不安!海主事,什么‘文死谏,武死战’那都是狗屁。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的人才信那一套。自己找死还要牵连多少人你知不知道?”

  海瑞依然闭着眼不答。

  那石姓秉笔太监站住了:“我今天来是来救你的。一句话,待会儿到都察院大堂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认个错,皇上便会放了你,也不会因你再牵连其他人。你听明白了没有?”

  海瑞睁开了眼:“我想听石公公的第二番意思。”

  那石姓秉笔太监望着他,脸色慢慢又缓和了,回头看了一眼牢门外,在他面前蹲下了,压低了声音:“你上的这道疏已经牵涉到了我大明朝的根本,我这句话你听不听得懂?”

  海瑞:“请说下去。”

  石姓秉笔太监:“大了我不说。就说宫里,还有镇抚司就好些人受了你的连累。吕芳吕公公人都去了南京,有人都借你这个事想把他杀了。黄公公阿弥陀佛一个人,帮你说了几句话,现在关在提刑司每天受折磨。对你一直不错的那个齐大柱和朱七也都被抓起了。还有你的那个好朋友王用汲昨天也急调回京了,今日你要不认错,那些人一个个都得死,这些你知不知道?不管自己家人的死活,总不能也不管别人的死活吧?你难道就不想救救他们?”

  海瑞:“我怎么救他们?”

  石姓秉笔太监:“就是我刚才那句话,待会儿只要你认一句错,所有的人都救了。”

  海瑞脸上浮出了沉痛的神情,却依然不语。

  石姓秉笔太监也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盯着他,等着,等他松口。

  “我没有想牵连别人。”海瑞终于开口了。

  “那就好!”那石姓秉笔太监紧接着赞了一句,“怎么认错皇上都替你想好了,也不要你太难为自己,就说自己读圣人的书没有读通,把孔圣人孟圣人和黄老给弄混了,才说了那些疯话,然后自己请罪。你请了罪,皇上就不会给你降罪,还会破例将你调到国子监去,名义是让你去好好读圣人的书,实际都给你安排好了,让你参加贡考。你不还只是个举人吗?参加了贡考,拔贡九卷到都堂,科名也会有了。圣德巍巍,你的前程也有了仕途的底子。这可是有史以来没有的一段君臣佳话!”

  那双期待的目光离海瑞不到一尺,海瑞望着这两只黑暗中闪着光的眼,真是一部《二十一史》不知从何说起。

  海瑞不再看那双眼睛,闭上了眼:“请公公转奏皇上,臣海瑞无话回奏,只能用圣人的话回奏,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曰:‘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请皇上多想想我大明的社稷江山,多想想天下的苍生百姓。我个人的死活不过如一片落叶,化为尘泥罢了。”

  一声无奈的叹息,接着便是石姓秉笔太监站起时袍服的窸窣声,接着便是那双靴子离开牢房的步履声。

  海瑞这才睁开了眼,灯笼依然亮在今天搬来的木桌上,牢门也依然洞开在那里,牢门外不见了那个石姓秉笔太监,只两个锦衣卫还有两个提刑太监钉子般站在那里,这时牢房外通道里又传来了脚步声,牢门口两个提刑太监两个锦衣卫竟对着通道那头都跪了下去。海瑞想应该是押他去都察院大堂的时候了。

  海瑞又习惯地闭上了眼,等候吆喝着押他走出牢门登上囚车。

  几个人的脚步声在牢门外停住了,却没有一个人说话,海瑞又听见了一群人的脚步声离开了牢门走向了通道的那端。牢门外突然又安静了下来,接着是一个人极轻的脚步声走进了牢房。海瑞眉头略抖了一下,感觉到这个人不是刚才那个石姓秉笔太监,只知他在方桌旁的椅子上坐下了。好久没有声音,显然在一直盯着自己。

  “就要审你了。”终于出声了,果然是另外一个人的声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es.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es.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